注 册 / 登 录

网站导航

结算币种

HKD(HK$)  |  CNY(¥)
TWD(NT$)  |  USD(US$)
CAD(CA$)  |  EUR(€)
AUD(AU$)  |  SGD(SG$)
MYR(RM)  |  IDR(Rp)
GBP(£)  |  KRW(₩)
JPY(円)  |  THB(฿)
NZD(NZ$)  |  BRL(R$)

界面语言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logo
Book cover
85折
5
(1 评分)

儒家人觀與基督教人觀之比較研究(繁)

HK$ 15.3 (¥15.3)  HK$18
(支持多种货币结算,可在导航栏中切换参考货币)
作 者 : 張德麟
出版社 :橄榄出版社
其他语言版本 :暂未供应
本书纸质版 :暂未供应

「人觀」常是基督教與其他文化對話的一個中心問題。早期是如此,而現在也是。作者將之兩者先分別論述,後再以人之本質及道德實踐兩點加以比較,期使讀者能更加明白所信為何。 

 

【作者簡介】  

張德麟教授 

生於1950年的張教授,出身基督教家庭,無論從父系或母系這邊來看,他都屬於第三代基督徒,從小上主日學。因生於嘉義,故參加「北榮教會」,當時有位洪真珠長老(女性),他們家戰後創立「台灣宣道社」,該社從1954年開至1973年,幾乎與張教授的成長年代重疊,台灣宣道社以教會羅馬字發行兩份刊物,印教會羅馬字寫成的小說、散文、論述,故而張教授自幼即與教會羅馬字「交朋友」,這也促成日後他到中山醫學大學任教時,能夠開設教會羅馬字課程。 

在著述《儒家人觀與基督教人觀比較研究》(1984)時,張教授提出西方人對人性的了解是由陰暗的那面切入,東方人的建構則不同。 

以「什麼叫好人?」為例,他闡述:把你良心呈現出來,把你最真實的那一面表現出來,就是好人;可是西方人認為把人的內心呈現出來,那個叫壞人,他們受基督教文明的影響,所以他們講「回應」,當上帝的恩典臨到一個人,人要去回應。例如:你對人家的善意有沒有回應?那個response是做為一個人的責任。若說儒家強調人往內在思維在想的傳統,探討人與內在良知;基督教則往超越者看,討論人與上帝的關係。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 

參照這兩種思想系統時,張教授忍不住反覆自問:「儒家文化傳統思維下的人會不會為我講句公道話?我會很care這件事,沒有一個受儒家傳統影響的人跳出來幫我講話,反而是蔡信發、康來新這樣的人,他們沒有修牟宗三。我所受的基督教傳統,一直在反省,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那麼多的基督徒碰到希特勒,結果安然無聲──這是恥辱!我們怎麼可以這樣做呢?基督教傳統會促使你反省你今天的每一步作為,有一天我們通通要攤在絕對真理者的面前,所以當年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1976)是德國最好的神學家,人家問:你怎麼沒講話?在那樣的年代怎麼可以沒講話?我會想一個現實的問題,當我受到屈辱時,受儒家文化思想下的人你們怎麼沒講話?會不會是背後的文化傳統認為這種事不能講話?明哲保身比其他一切重要嗎?這是我在比較雙方文化下比較現實的、敏感的,親身接觸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