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教牧辅导工作的演进

导言

“圣经的真理不可变,但辅导的方法必然要因地制宜,因时考量。”起源于西方的教牧辅导,要如何被华人教会所学习和化用?在基督教辅导方面,已经有许多专业的英文著作被翻译过来,但一本由兼具辅导与教牧经验的华人专家所写的作品,仍是不可少的。因此,这本《教会辅导概论:理论与实务》(繁)显得尤为宝贵。盼望它能给华人教会的辅导工作带来实际的帮助。

《教会辅导概论:理论与实务》(繁)电子书在恩道电子书已上架,点击查看详情


 

以下内容节选自《教会辅导概论:理论与实务》第一章,仅供试读。全书精彩,欢迎购书!

 

西方:教牧協談之父

在西方教會,教牧輔導工作開始於二○年代。今日教牧協談能奠定基礎,乃是被譽為「教牧協談之父」的安東‧波義森(Anton T. Boisen)致力倡導的結果。波義森年輕時就患過嚴重的精神情緒問題而入住醫院,一生中曾有五次的復發,雖然病情很嚴重,但每次皆得以康復。這位曾受過神學訓練的牧師、作家,在住院期間覺得教會忽視了人類心理健康的需要,就開始對此工作有負擔,而自願投身院牧事奉成為第一位全時間的基督教精神病院院牧。

波義森寫了《內在世界之探索》(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ner World),對於美國的教牧神學和實用神學都有深遠影響。他主張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結合心理學和信仰來對人做神學的反思;建立了一套有關訓練牧師直接與病人接觸的協談方式,也訓練神學生讓他們知道如何去輔助患有精神病的人。而他的訓練課程、輔導理論由他多位學生繼續延伸應用,後來發展為「教牧醫療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他樹立了教牧協談訓練的方式,提醒神學生與牧師接受輔導訓練,讓神學院就近與精神病院合作的實際課程;使擔任教牧協談的教授與醫院的醫生保持學理上的關係等,所有這類做法都源於波義森的努力倡導。

 

教會觀望遲疑

北美自五○年代以後,協談中心有如雨後春筍處處設立,許多人投入心理輔導理論、方法、技巧的研究。使得輔導者對受輔者的洞察與瞭解、人際關係的探索、社會的參與、家族的治療方面都有長足的進展。直接影響了神學教育的革新、產生了專職的聖工人員、促使基督教輔導機構的建立。

羅傑斯的非指導式諮詢在此時推出,提倡創造性的聆聽、自我的接納、真情的流露等技巧,一直受到輔導界的肯定,也受到幾乎所有從事教牧協談者的支持與採納,有很長一段時間市面上幾乎所有輔導的書籍都是推薦他的方法,或支持佛洛伊德的理論。甚至影響了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等,直接影響了福音派教會的輔導概念與做法。造成過去四五十年之間,輔導一步步推離教會,進入診所。今天,「基督教心理學」成為上億美元的生意。

不過有幾十年的時間,在一些信仰保守的教會、神學院中,對於這類的「教牧協談」仍抱持觀望的態度,對於社會上一面倒、許多教會全盤接受的情況十分憂心。主要是因為這些理論與訓練,幾乎完全受到當時心理學家所倡導的心理治療與技巧的影響;這種缺乏批判意識,在無神甚至反神的心理學家操縱下的「教牧醫療教育」,較傾向於「自由神學」(Theological Liberalism)的路線,未將信仰放在第一位,不持守正統信仰的立場,而造成心理治療輔導掛帥、信仰被忽視的現象,引起許多基要派的教會排斥拒絕。

 

重新回到聖經

直到一九七○年,亞當斯(Jay E. Adams)出版了立場鮮明的《成功的輔導》(Competent to Counsel),批評當時教會在處理人生及生活問題時,莫衷一是甚至一面倒向世俗心理學的現象,期盼教會能負起更多輔導的責任,而不是一味尋求一般的心理治療。這本強調「聖經輔導」的書無異於威力龐大的炸彈,震驚當時保守的基督教世界,此後他一連串寫的《勝任輔導》、《輔導教材》以及《基督教輔導神學》都挑戰聖經輔導學者,不要受限於僵硬的思考與機械性的技巧。

在這段時間,早期的基督徒心理學家如杜尼耶(Paul Tournier)、拿蘭摩爾(Clyde M. Narramore)、克蘭伯爾(H. J. Clinebel, Jr.)及近期的克萊布(Lawrence J. Crabb, Jr.)、蓋瑞‧柯林斯(Gary R. Collins)等人不約而同地強調回到聖經去,以神的存在為一切真理的源頭;把聖經應用到輔導工作中,將神學與心理學整合。他們承認心理學中某些理論、技巧可以提供瞭解自己和別人、幫助別人的方法不必全盤否定,這種「整合運動」(The Integration Movement)的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無論如何,福音派的教會某程度地肯定心理學在實踐神學中的貢獻,同時一般信仰較保守的教會和神學院,也開始相繼出現教牧協談的訓練、開展教牧協談課程、看重基督徒的心理衛生。但整體來說,福音派教會遲了二、三十年才進入心理、輔導的領域,各方面起步都嫌晚。然而,包括聖經輔導運動在內的基督教輔導力量已經凝結起來,希望能在自由討論的空間中、不同的意見上「異中求同」,發揮基督教會真正的影響力。

 

華人:觀念偏差

華人社會裡一向是以家庭為中心,家庭提供一個人身體、情緒、社交、經濟等各方面的需要,有任何困惑也會先想到家人;而「家醜不可外揚」愛面子的觀念,使許多人對輔導、諮詢抱著懷疑和觀望的態度。在教會中,傳統對「捨己」有著偏差的觀念,以為應當完全除去「自我」,否定「自我」,因此造成自我觀的扭曲,不知道健全的、健康的「自我」是必須的,完全用「罪」來解釋心理情緒上的困擾,使真正有需要的人求助無門。

華人教會一向並不重視教牧的輔導協談,信徒遇到問題也很少請教牧師或傳道。事實上後者在這方面的裝備不夠,忙於教會的行政工作,也沒有時間做長期的輔導工作,信徒有問題時只好任其自求多福。在神學院方面,牧會協談的訓練也不多,多半是教牧學中的一部分,到近十多年才正式開設教牧協談的課程,有婚姻、家庭輔導方面的教導。包括輔導、諮詢方面的書籍譯為中文者寥寥無幾,與其他屬靈書籍比起來是少之又少,至於華人執筆的著作更是鳳毛麟角,無法應付廣大的需要。

 

可喜現象

幸而,輔導觀念已經進入各種幫助人或是治療的基督教機構當中,對那些求助者或是病患,採用最新的輔導技術,給予屬靈和精神上的幫助與治療,也因此培育出一些輔導人才。以下就介紹一些實際從事輔導工作的機構。

同樣成立於一九五七年的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臺灣校園福音團契(CEF),因為受到國際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IFES)的影響,又因教育主管部門、各級學校當局看重學生輔導工作,更是針對學生在成長階段「全人輔導」、「靈性輔導」的需求,過去五十多年來,一直在學生團契中推動輔導的工作,並且因透過團契事工而造就訓練了一批批輔導的人才。近十年來,教會各級團契蓬勃發展、教會中許多學有專精的輔導工作者,其中有許多就是學生時代受影響而培育出來的,對教會界、教育界、學術界的輔導工作有極大貢獻。

香港的「突破機構」,由一九七五年起成立「突破輔導中心」,提供「面談服務」,其工作的理念是「全人關懷」,以多元服務、多層動員的方式接觸服務對象,並且注重社會關懷,更在一九八一年起與中國神學研究院合作訓練專業的輔導人才。時至今日,不單在教會界,也在全香港地區的輔導工作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臺灣也有許多機構在過去三十多年來默默地耕耘。如與突破輔導中心類似的「宇宙光輔導中心」是一九八一年正式由一群基督徒輔導工作者所成立的。他們在一個安全、接納並維護隱私權的環境中提供個別性的會談,運用諮詢輔導專業的知識與基督信仰的資源,來協助受輔者在困難以及問題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及神的恩典,開展出有效的解決之道,並獲得全人的成長。平日除了有面談輔導的服務之外,也舉辦一些心理衛生講座,提供一些輔導專業訓練的課程、舉辦一些學術性的研討會,在提升臺灣教會界的輔導工作上有不小的影響。

「臺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就是為回應政府鼓勵民間獻身觀護工作而創立的組織,幾十年來在協助沉迷於毒品、網路以及觸犯法律的青少年等各方面成績斐然,屢獲得司法機關公開的獎勵,對國家社會的貢獻為各界所肯定。各基督教醫院的「生命線」和各地教會(如臺北靈糧堂)的協談中心,都讓許多人透過諮詢專線得到幫助。而且包括中華福音神學院在內的各神學院,也越來越看重教牧輔導並實習的課程,為教會的輔導工作培育許多人才。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由於政府積極發展經濟,使得沿海和內陸的差距擴大,以致嚴重衝擊八○年代大復興的農村教會;如今,三億民工內心的吶喊、城市教會與學生事工等都有緊迫的需要。然而中國教會,因為以往各種內外在環境的限制,在這方面實在無力應付;教會的領袖也知道這現象,只是龐大的工作壓力已經使得他們疲於奔命。

目前,中國教會輔導工作處於萌芽的階段,海外一些基督徒看見這方面的缺憾,從本世紀起配合國家的政策在各地陸續成立「心理諮詢公司」,以專業方式來服事國內的教會與廣大群眾的需要。各級神學院、聖經學校、培訓中心開始設置相關課程,以培育學生具備基本輔導工作的能力,各地教會、牧長也鼓勵有恩賜的信徒接受相關的訓練,甚至具備專業心理諮詢師的資格,這些都是十分可喜的現象。

 

教會輔導優勢

事實上,輔導工作本源於教會,所以要使輔導理論、技術甚至觀念落實於華人社會中,基督徒真是責無旁貸。教會的氣氛、基督徒愛心服務的熱忱、弟兄姊妹動員的可行性,以及生活在人群當中,這些都是專業輔導機構望塵莫及的。而且人來到教會就自然會有敬畏的心,態度上較為謙卑,心理的抗拒降低不少,對於基督徒的愛心關懷很容易敏銳察覺,易於接受教會所提供的協助。

教會若倚靠信仰的力量配合輔導理論技巧,必然會較民俗治療,或一般以無神主義為出發點的心理輔導更能真正提供「全人」的輔導。小約翰‧麥克亞瑟(John MacArthur, Jr.)一針見血地說:

心理學,字面的意思是「對靈魂的探求」。不信上帝的人無法真正探求靈魂。畢竟,只有基督徒享有這樣的智慧泉源去理解人類靈魂的本性,以及它受改變的奧祕。

輔導工作是教會各項事工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因為她造就、幫助信徒朝基督的樣式成長。保羅很清楚那目標是:「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一28)

一個以聖經為基礎的心理輔導不是一次的約談、一系列的助人歷程,乃是在現代人缺乏價值標準、失去生存意義的彷徨中,指出生命的意義並滿足人對真理的渴求,最終把人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每位基督徒輔導者有聖經、聖靈、禱告、福音的大能、屬靈的恩賜及雲彩般的見證人成為特殊的輔導資源,這些都是一般的輔導工作者所沒有的。若能在協談過程中善用這些寶貴的資源,將會帶給面臨各種問題、不同的需要或正遭遇危機的受輔者莫大的幫助!

不管是中國大陸、臺灣或海外的華人社會,基督教信仰與中國傳統思想的對話都是重要課題;再加上,中國大陸在過去幾十年來被各種思想強烈影響,臺灣則是被道教、佛教並文化本土化思想持續影響,基督教信仰與各地主流社會思想對話,都會有不同的著重點。華人教會應在神救贖的計畫中把輔導工作融於其中,並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輔導理論模式、從事觀念澄清、投注更多的心力於人才培育,使得「全然成聖」(Sanctification)、「全人健康」(Wholistic Health)成為神兒女的標誌,進而建立一個真正的祥和社會。

 

⭕️ 問題思考研討

1. 為什麼教會應看重輔導工作?又為什麼當投注更多心力從事輔導工作?

2. 在教會歷史中,輔導運動的發展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人物?他們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3. 在華人教會中,輔導工作的拓展有哪些機構曾有相當的貢獻?在未來的發展上可能有的瓶頸會是什麼?應該有的努力當包括哪些?


 

教會輔導概論:理論與實務()

作 者 : 彭懷冰

出版社 : 橄榄出版社

教會是上帝蒙愛的兒女,是在基督耶穌裡創造的,為要叫我們做祂預先安排的美善之事。然而,教會所在的地上是順服於空中掌權的惡者,今世的風俗無可避免地影響世上生活的人。華人教會是否有適合自身的因應之道?《教會輔導概論:理論與實務》是彭懷冰牧師特為華人教會撰寫的著作。他以多年在華人世界的牧養輔導經驗,整理聖經與心理學對輔導諮詢的理解,並以教會的立場剖析今世的風俗。本書又以人生歷程為軸,展示教會的各樣輔導事工──從出生至死亡、從兩性與交友至婚姻與家庭、從個人工作至生活團契輔導。本書理論與實務的交錯穿插,能使教會的牧長輔導,或關心教會團契發展的同工會友,一同在基督的愛裡建造教會,預防弟兄姐妹軟弱時跌倒不起,或在經驗軟弱時彼此扶持。

 

【推薦語】

「本書對於『教會輔導工作』的各方面都深入且豐富說明。……畢竟,西方的教會輔導,無論是理論、技巧、處遇歷程等,都無法全盤移植到華人的土地上。聖經的真理不可變,但輔導的方法必然要因地制宜,因時考量。」

——彭懷真 副教授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教會在訓練平信徒領袖時,實在亟需加入一些適當的輔導訓練課程。彭懷冰牧師這本大作《教會輔導概論:理論與實務》,正好切合這個牧養策略,可以作為廣泛參考的一本書……可幫助初學者對輔導工作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吳榮滁 牧師

美國麻州羅威爾華人聖經教會

 

【作者簡介】

彭懷冰牧師,福建福州人,出生於臺灣省屏東市。1974年蒙召加入校園福音團契,全職參與學生事奉,曾任團契部主任、宣道部主任與總幹事。1994年任出版社社長,接受作主工人各方面的操練。

四十多年來,在直接接觸學生、教師、學者等知識分子之餘,也擔任十餘個機構(基督教論壇報、基督教文字協進會等)、差會的董事、理監事等職務。也因負責校園的文字事工而參與各地華人的文字事工,及中國大陸文字工作者的培訓。此外,亦積極推動宣教教育、培育宣教士、參與宣教機構。已著有《給你,輔導》、《團契天地》、《你也能參與輔導工作》等相關輔導經驗分享。


 

/ / /

心理学与基督教:五种观点(简)

心理学与基督教:五种观点(繁)

基督教伦理学简介(简)

信望愛:聖經倫理學導論(增訂版)(繁)

 



0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