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堕落后亚当的形象

导语

人性的四重状态

约翰·麦克劳德 在《最受欢迎的书》中写道:“如果说有一本书比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更能代表我们苏格兰最好的宗教经典,那就是《人性的四重状态》。”《人性的四重状态》不仅是一部关于教义的神学作品,它更是一篇诚挚的讲道,呼唤沉睡的灵魂苏醒,投身基督的救恩。

《人性的四重状态》已在恩道电子书上架,点击查看详情

 

以下内容节选自《人性的四重状态》第二章“自然的状态”,全书精彩,请购书支持正版。

 

在每个人身上,堕落后亚当的形象都会自然浮现。有些孩子的长相和面貌,似乎与他们的父亲是一个模子,我们也是这样像我们的第一对父母。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他们堕落后的形象和印记。

为证明此点,我恳请所有人都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有下面这些现象:

1


我们不是都自然有着罪性的好奇吗?这不是亚当形象的一个标志吗?(创3:6)人们更愿意了解新的东西,而不是持守已知的古老真理,不是显得很自然吗?当我们急切地追风赶潮,抛弃古老的坚实教义时,岂不正像旧亚当吗?我们追求知识而不是圣洁,捕风捉影地想要知道一些毫不造就人的事情。我们狂野、盲目的幻想需要辔头来勒住,良善、坚强的情感却需要唤醒和激励。

2


如果耶和华用祂圣洁的律法和智慧的护理,给我们加上一些限制,禁止我们做一些事情时,那些限制岂不更刺激起我们的自然倾向,让我们的欲望变得更强烈吗?因此岂不更明显地暴露出我们是亚当的子孙吗?(创3:2-6)

我认为这一点无可否认,因为日常观察都表明,人们很自然认为“偷来的水是甜的,暗吃的饼是好的”(箴9:17)。外邦人都确信人有这种矛盾的心理,虽然他们不知道其根源在哪儿。人们多么经常地陷入这种圈套中啊——如果神让他们放任自流,他们就会自缚手脚!但败坏的本性就是以跳出栅栏为乐。但这不正是重复了我们先祖的愚昧吗?他们宁愿爬上禁树摘果,也不愿吃神清楚允许丰富供应的好果子。

3


亚当的儿女当中,有谁不是自然地倾向于听取会出错的建议?这不正是我们先祖跌倒的地方吗?(创3:4-6)从此以后,软弱之人多么轻易在诱惑下屈服啊!“神说一次、两次,世人却不理会”(伯33:14),但他们却乐意听撒但的。如果试探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惊恐地躲开,那么通常可以全身而退;如果他们在萌芽期就把试探止住,那么它们很快就会消失。但是,啊!虽然看见火车迎面而来,但我们还是站着不动,直到它冲过来,然后我们就被它撞得粉碎。

4


你的眼睛,不是常常蒙蔽了心中的眼睛吗?这不正是我们第一对先祖的情形吗?(创3:6)再没有比看见让感官愉悦的对象时,人更盲目的时候了。自从我们先祖的眼睛被禁果打开,眼睛就成为了灵魂毁灭的大门;从这里,污秽的想象、罪恶的欲望都进入心灵,伤害灵魂,荒废良心,有时把糟糕的结果带入整个社会,如同亚干的情形一样(书7:21)。圣洁的约伯知道这两个滚动的小东西所能带来的危险,因为只要一点微小的木屑就能弄瞎它,所以他说,“我与眼睛立约”(伯31:1)。

5


我们照顾身体的需要,甚至以牺牲灵魂为代价,不是显得很自然吗?这也是我们第一对父母犯罪的一个因素(创3:6)。如果我们花在灵魂上的精力,有在身体上的一半,当会多么快乐啊!如果“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徒16:30)这个问题,在我们头脑中出现的频率接近“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太6:31)这类问题,那么很多无望的问题都可以变得很有希望。但实情是,很多人活得就好像是行尸走肉,似乎他们灵魂的唯一用处,就是像盐一样,只是防止他们的身体腐烂。他们“是肉身”(约3:6),“体贴肉体”(罗8:5),并且“顺从肉体活着”(13 节)。如果肉体预备要做一件事,很少有等候良心认同的;是的,即便常常良心提出了抗议,肉体还是会得到满足。

6


每个人不是在本性上都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么,对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感到不满足吗?这也是亚当的情形(创3:5-6)。似乎总是缺少一点东西,所以人成了不断改变的动物。如果有人怀疑此点,那就让他仔细想想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再让他反复思量一下,他就会听到一种暗暗的抱怨,觉得缺了一点东西,如果他头脑清醒地考虑一下的话,也许能明白,没有那个东西比有那个东西更好。

自从我们第一对父母的心从眼睛飞向禁果以后,漆黑的幽暗就被他们带入到世界里,他们的后裔也染上了一种自然疾病,就是被所罗门称作“心里的妄想”,或直译作“灵魂的漂泊”(传6:9)。这是灵魂的失丧,如恶魔般在世界上漫游;追逐着千万种虚浮的幻想;在想象和欲望中抓点这个、抓点那个,看起来都很美好;在这里晃一下,在那里晃一下,到处都去,就是不去该去的地方。

灵魂的这个疾病永远不能得到痊愈,除非不可抗拒的恩典把它带回来,藉着基督把它安放在神永恒的安息中。若非如此,即使再把人重新放回乐园之中,就是神的伊甸园,是的,那里的一切快乐也不能阻止他再次跳过栅栏。

7


我们岂不是更容易被邪恶的建议和榜样影响,远甚于好的建议和榜样吗?在亚当的堕落中,你也能看见这一点(创3:6)。直到今天,坏榜样仍是撒但毁灭人的主要工具。虽然我们本性更像狐狸,而不像小羊;但小羊有一种糟糕的习性,很多人都会发现,就是如果一只小羊掉在了水里,其他小羊转眼之间也会跟着掉下去;这种习性在人的身上也很常见,他们很自然地拥抱恶道,因为他们看见别人之前也这么做。

坏榜样常常像一道洪流,使我们忽视明明白白的责任。特别是,如果榜样来自我们很喜欢的人,情形更会如此,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情感就蒙蔽了我们的眼睛;那种在别人身上会让我们厌恶的东西,由于我们想讨好我们所喜欢的人,就使情形就变得更复杂了。人们通常乐意选择大多数人的做法,而不是最好的做法,没有比这更明显的事了。

8


亚当的后裔中,谁需要学习如何把无花果树叶子编起来,好遮住自己的赤裸呢?(创3:7)当我们毁灭了自己,使自己的羞耻被暴露出来时,自然企图自我拯救——于是很多简陋的办法就都用上了,像亚当用无花果叶编成的裙子一样笨拙和无效。当人们要向自己的良心掩盖罪恶时,是多么绞尽脑汁地要竭力描上彩色啊!而一旦被证明有罪,以至于他们不得不看见自己的赤裸以后,他们自然就企图用自欺来掩盖,自然得就像鱼儿在水中,鸟儿在空中一样。

此所以人们被定罪后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当怎样行?”(徒2:37)我们还能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做才好?却丝毫不会想到,新生命是神自己的工作或恩典(弗2:10),就像亚当不会想到、也考虑不到用献祭牺牲的皮子来做衣服一样(创3:21)。

9


亚当的孩子们不是都很自然地效法亚当,逃避神的临在吗?(创3:8)我们在这一点上与亚当一样糊涂,以为躲在花园中的几棵树后面,就能逃避神的临在。我们都很惯于对自己说,在暗中犯的罪,比在明处犯的罪更安全。“奸夫等候黄昏,说:‘必无眼能见我’”(伯24:15)。人们在暗中随意而做的,在小孩面前都会感到羞愧;但似乎黑暗能使他们躲避鉴察全地的神一样。我们漠视与神的相交,不是感觉很自然吗?是的,我们甚至公然与神为敌。在神和亚当儿女的相交中,都是由神开始的。如果祂放任他们的话,他们绝不会寻求祂。正如以赛亚书57章17节所说,“我向他掩面”,他就会寻求隐藏的神吗?绝非如此,“他却仍然随心背道。” 

10


人们多么憎恨认罪,不愿承认是自己的责任和过错啊!这不也是我们面前的情形吗?(创3:10)亚当承认了自己的赤裸,因为这无可否认;但他对自己的罪却不置一词,原因是,如果能够的话,他很乐意掩盖它。我们掩盖罪,就像犯罪一样自然。我们在世上有很多这种悲哀的例子;但在审判的日子里,就是“神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罗2:16),会看到清楚得多的情形。很多现在“吃了把嘴一擦,就说:‘我没有行恶’”(箴30:20),到那时都会被显露出来。

11


我们不是都很自然地淡化自己的罪,把责任推给别人吗?当神责问我们第一对父母的罪时,亚当不是把责任推给女人了吗?女人不是把责任推给蛇了吗?(创3:12-13)亚当的孩子们使用这套恶魔般的伎俩,一点也不需要人教;因为他们在会说话之前,就已经会这套把戏了——如果不能否认事实,他们就会狡猾地嘟哝出一些声音,似乎可以减轻自己的问题,把责任推给别人一样。

人们做这种事是如此的自然,甚至会把最大的责任推给神;他们会用诸如“晦气”、“运气不好”这样的字眼来亵渎神圣洁的护理,从而把他们的罪责推给上天!这不就是亚当堕落之后的一个伎俩吗?

创世记3章12节是这样记载的,“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看看他讲话的顺序吧。他首先为自己辩护,然后才是坦白;他的辩护很长,坦白却很短。他的坦白压缩到只有几个字:“我就吃了。”但他的辩护却多么详细准确啊,似乎生怕会被误解一样!“那女人”,他说,就是“那与我同居的女人”,似乎要让审判官看看自己做的好事一样,就如我们在创世记2章22节看到的。那时世界上只有一个女人,所以我们也许会想,亚当不需要用这么多修饰词来指她;然而亚当却在辩护中不嫌啰嗦地这么做,似乎那里有一万个女人一样。

“你所赐给我……的女人”,亚当这里的口气,似乎是他被神的礼物毁了一样。而且为了让这个礼物看起来问题更大一点,他还特别强调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就是与我常作伴侣、本该助我的人。似乎亚当要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神的设计失误,都怪祂给了自己这个礼物一样。这一点在这句话说完之前,还有进一步的表现;他不是说,“女人给我”,而是说,“女人,她给我”,强调指出女人;似乎他在说,是她,就是她,给了我树上的果子。这就是亚当的辩护。

而他的坦白转眼就说完了,只有几个字;他只说“我就吃了。”似乎对自己没什么好说的,也不需要解释吃了什么。这种诡计对亚当的后裔来说,是多么自然啊!粗心大意的人都会使用。所罗门在箴言19章3节中的观察,“人的愚昧倾败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华”,真是普世成立。所以让我们称堕落后的亚当为父;让我们不要否认与他的关系,因为我们有他的形象。

 

总结以上,神的圣言、我们的经验和观察,都有若干的证据足以证明这条教义;所以让我们信服我们本性败坏的教义;并仰望第二位亚当,就是那配受赞美的耶稣,求祂宝血的功效,好除去我们的罪债;也求祂圣灵的能力,使我们成为新造的人,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重生,就不能进神的国。” 

 

 

人性的四重状态(简、繁)

托马斯·波士顿(Thomas Boston)
经典传承出版社

这是一本伟大的清教徒经典著作。

约翰·麦克劳德 (John Macleod) 在《最受欢迎的书》(Some favorite Books) 中写道:“如果说有一本书比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更能代表我们苏格兰最好的宗教经典,那就是《人性的四重状态》。”

任何人要上天堂,都必须知道四件事:

 1、人的无邪状态:就是上帝造他的样子。 

2、他的自然败坏状态:就是他咎由自取的样子。 

3、他应该有的思典状态:就是他在基督里造成、为要使他行善的样子——如果他有机会成为在光中承受产业的圣徒的话。 

4、他将要进入的永恒状态:就是万人的审判者所断定他的样子一一或者满有福乐,或者完全悲惨,并且一直到永远。这些是很重要的真理,涉及到实践敬虔的核心,但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大多数人、甚至很多神学教授对它们都不熟悉。所以我打算在上帝的带领下,阐释这些要点,并把它们应用在生活中。

 

作者简介

托马斯·波士顿 (1676.3.17- 1732.5.20) , 是苏格兰长老会的领袖、神学家和哲学家。

1694,他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1695年,他成为了格伦凯恩的校长;1696年后,他成了阿伯莱蒂年轻的安德鲁·弗莱彻的家庭教师和他继父,以及肯尼特的詹姆斯·布鲁斯上校的牧师。1697年成为邓斯和彻恩赛德的长老会牧师。1698年斯特灵大教堂任职;1707年波士顿在埃特里克担任牧师,直至他1732年去世。

波士顿通过艰苦的训练和个人学习,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作为希伯来学者,乔治·莫里森(George Morison)写道,“波士顿受到世界上最优秀希伯来学者的一致称赞”。作为一名神学家,约拿单·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写道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神学家”。

 

相关推荐

属灵经验

救赎之工的历史



0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