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暂无评分

去评分 >

儒家人觀與基督教人觀之比較研究(繁)

HK$18.00 HK$10.80(¥9.99)
(支持多种货币结算,可在导航栏中切换参考货币)

作 者 :

出版社 :

其他语言版本 :

暂未供应

本书纸质版 :

暂未供应
购买电子书 赠送

「人觀」常是基督教與其他文化對話的一個中心問題。早期是如此,而現在也是。作者將之兩者先分別論述,後再以人之本質及道德實踐兩點加以比較,期使讀者能更加明白所信為何。 

 

【作者簡介】  

張德麟教授 

生於1950年的張教授,出身基督教家庭,無論從父系或母系這邊來看,他都屬於第三代基督徒,從小上主日學。因生於嘉義,故參加「北榮教會」,當時有位洪真珠長老(女性),他們家戰後創立「台灣宣道社」,該社從1954年開至1973年,幾乎與張教授的成長年代重疊,台灣宣道社以教會羅馬字發行兩份刊物,印教會羅馬字寫成的小說、散文、論述,故而張教授自幼即與教會羅馬字「交朋友」,這也促成日後他到中山醫學大學任教時,能夠開設教會羅馬字課程。 

在著述《儒家人觀與基督教人觀比較研究》(1984)時,張教授提出西方人對人性的了解是由陰暗的那面切入,東方人的建構則不同。 

以「什麼叫好人?」為例,他闡述:把你良心呈現出來,把你最真實的那一面表現出來,就是好人;可是西方人認為把人的內心呈現出來,那個叫壞人,他們受基督教文明的影響,所以他們講「回應」,當上帝的恩典臨到一個人,人要去回應。例如:你對人家的善意有沒有回應?那個response是做為一個人的責任。若說儒家強調人往內在思維在想的傳統,探討人與內在良知;基督教則往超越者看,討論人與上帝的關係。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 

參照這兩種思想系統時,張教授忍不住反覆自問:「儒家文化傳統思維下的人會不會為我講句公道話?我會很care這件事,沒有一個受儒家傳統影響的人跳出來幫我講話,反而是蔡信發、康來新這樣的人,他們沒有修牟宗三。我所受的基督教傳統,一直在反省,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那麼多的基督徒碰到希特勒,結果安然無聲──這是恥辱!我們怎麼可以這樣做呢?基督教傳統會促使你反省你今天的每一步作為,有一天我們通通要攤在絕對真理者的面前,所以當年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1976)是德國最好的神學家,人家問:你怎麼沒講話?在那樣的年代怎麼可以沒講話?我會想一個現實的問題,當我受到屈辱時,受儒家文化思想下的人你們怎麼沒講話?會不會是背後的文化傳統認為這種事不能講話?明哲保身比其他一切重要嗎?這是我在比較雙方文化下比較現實的、敏感的,親身接觸到的問題。」

出版緣起 

自序 

緒論 

壹、儒家的人生觀 

一、人具有義理之性 

二、人具有氣質之性 

三、儒家論道德實踐 

貳、基督教的人觀 

一、人為被造且具有上帝的形像 

二、人是罪人 

三、基督教論道德實踐 

参、儒家人觀與基督教人觀之比較 

一、論人之本質之異同 

二、論道德實踐之異同 

結論 

版權頁

ESIN:B10263790196

出版时间:1984

电子书格式: 流式ePub

语言文字: 繁体中文

字数:23 千字

    谈谈本书,使他人受益

    查看更多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