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内蕴于中华文化深层,许多成语、典故皆从易经而来。然而,易经的卜筮体裁难免令基督徒有所抗拒。周联华牧师(1920-2016)所撰《易的神学》尝试以易经的语言素材,对教会阐释基督教的神学概念,期望能建构本色化的神学;然而以文本批判理论所谓“理想读者”而言,不熟悉易经文本的建制教会会众恐怕并非首选。
本书建构在圣经真理的基础上,成功地整合了系统神学、教牧咨商、门徒训练与护教的跨专业领域,涵盖内容既深且广,且用清晰有序的方式讲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敬神爱人的牧者心肠。
本书是陈恩藩牧师迄今为止最有力量的一本书,他深深扎根于圣经真理,回顾自己牧会历程中的失败经历,展望教会的愿景,透过很多真实的故事,让人看到上帝如何使用最普通的人来改变这个世界。
许多渴望合一的基督徒并不重视神学或圣洁,而上帝命令我们要三者兼顾。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在不牺牲真理、不向罪恶妥协的情况下,结束让圣灵忧伤的分裂。世界越来越分裂,基督的新娘(教会)应当愈发保有爱心,直到我们进入能够带来复兴的合一。
本著作对第一手资料小心谨慎的文献编集将对读者大有帮助,使读者可以明白,其它著作中把婴孩洗礼呈现为历史事实的很多内容实际上并非历史事实。
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与创造我的神有正确而真实的关系吗?”若果没有,那么“我当如何建立这关系呢?”对于在世上忙于追求今生徒然和虚空之事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但对于基督徒或开始严肃地思考属灵事情的人来说,这是最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一些布道是通过学习和研究而形成的。极少布道是伴随着泪水和祷告产生的(这些是最好的布道)。这对书来说也一样真实——一些书是伴随着泪水和祷告产生的,本书就是如此。
本书所描绘的是,清教徒之所以比任何其他的基督教派别成功,原因在于,他们行走在律法主义与反律主义的分界线上,从而,在有关成圣这一基督教教义上,为我们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约”这个术语在圣经中用了差不多300次。旧约圣经的“berith”这个词用了266次,讲的是两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正式承诺。就实质而言,约是由一方或双方所起的誓言。
联系
客服